雖然,史料關于塞人(塞種人)的記錄不算詳盡,但是以金人為代表的出土文物則填補了空白,讓中華文明跟這個塞人(塞種人)創(chuàng)建的游牧文明之間的距離迅速地拉近了
如果只選一件文物來代表哈薩克斯坦的歷史,1970年出土于阿拉木圖伊賽克墓地的金人則是毫無爭議的唯一選擇。
按照專家的推斷,它的主人應該是塞人(塞種人)的一位貴族。這個民族曾出現(xiàn)在《史記》與《漢書》的記錄之中,但是因為距離中國實在太過遙遠,所以中國史料對于他們的記錄不像匈奴、烏孫這些民族那般詳盡。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加之這些精美出土的文物,透物見人,為我們還原塞人(塞種人)這個活躍于歐亞草原中部古老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以這件金人為例,經過認真的修復,一位塞人(塞種人)高級貴族的形象被成功復原——它全身布滿金飾片,異常地尊貴奢華。頭戴民族特點的尖頂長帽,上面裝飾著大量的紋飾——有源自波斯“格里芬”這種有翼神獸的圖案,還有游牧民族喜歡的大角鹿、雪豹等動物元素。其中,大角鹿也隨著早期草原絲綢之路傳入到了中國。
雖然,史料關于塞人(塞種人)的記錄不算詳盡,但是以金人為代表的出土文物則填補了空白,讓中華文明跟這個塞人(塞種人)創(chuàng)建的游牧文明之間的距離迅速地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