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4年10月16日,紅六軍團發(fā)布命令,讓旗下紅18師師長龍云和紅52團團長田海清,帶領紅52團800余人在朱家壩一帶為軍團斷后。
在紅六軍團主要領導看來,紅52團在湘鄂贛地區(qū)是出了名的驍勇善戰(zhàn),此次任務雖然艱巨但并非不可完成。
沒想到,直到紅六軍團和紅三軍團(原紅二軍團)順利合流,也沒有一個隸屬于紅52團的士兵順利回歸。
一個團莫名消失,如此大事自然受到紅六軍團長蕭克的重視,但是派去尋找紅52團的人總是無功而返。
當年,貴州省境內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紅52團會離奇的集體失蹤,渺無音訊?他們究竟遭遇了什么?這一切都要從紅軍長征開始說起。
1934年夏天,蔣介石屢次“剿共”工作徒勞無功,正暗自發(fā)狠,要調集國民黨大部分軍隊一舉殲滅紅軍。
此時,紅軍陷入“左傾錯誤”,大搞陣地戰(zhàn)。士兵們每日疲于應付國民黨數(shù)倍于我方的敵人以及他們擁有的先進武器,損傷極大。
在國民黨的瘋狂打壓下,湘鄂贛地區(qū)的蘇區(qū)已經(jīng)逐步萎縮。國民黨有意阻止紅軍向西發(fā)展,從西方召集部隊打壓紅軍,紅六軍處在逐漸被國民黨包圍的危險境地,前景不容樂觀。
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固守湘鄂地區(qū)不如選擇突圍,在離開敵軍包圍圈后向西北進發(fā),與紅三軍團匯合。
就這樣,1934年7月23日,紅六軍團接到中央命令,由任弼時任中央代表,與蕭克、王震三人組織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為轉移做準備。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梳理后,紅六軍團領導人集體決定,先向南面突圍,而后向西南進發(fā),盡可能繞開敵軍主力部隊。
這樣的行徑路線一方面避開地勢險峻的高山,便于部隊行動,另一方面有利于減少接觸戰(zhàn),減少部隊人員損失,比中央指示的路線更為穩(wěn)妥。
就這樣,8月7日下午3點,在獨立4團的引導下,紅六軍團全團9000多人向西進發(fā),踏上同紅三軍團合流的征途。
正如紅六軍團領導人預料的那樣,南面是湘粵敵人接軌的地方,武裝部隊多為保安團隊和地主武裝,防守薄弱,間隙較大便于行動。
與此同時,紅六軍團突然的行動也引來湘桂兩省軍閥的注意。湖南軍閥何健和廣西軍閥不約而同開始調集兵力對紅六軍團進行追擊。
在敵軍的不斷追擊下,紅六軍團在湘桂兩省迂回轉移。機動靈活的作戰(zhàn)讓他們的主力部隊得以保全。紅18師因為戰(zhàn)斗力十分強勁,一直擔任部隊后衛(wèi),給部隊斷后。
在不斷轉移,向西進軍的過程中,紅六軍團在10月初進入了貴州甕安猴場地區(qū)。就在這時,他們接到新的指令,要求紅六軍團向江口方向移動,不可再往西行軍。
這個指令讓紅六軍團的領導們感到焦慮,長期行軍讓紅六軍團的將士們身心俱疲,本來再向西踏過烏江,紅六軍團就擺脫了桂軍追擊,可以休息一下。
軍令大如山,蕭克等人糾結良久,還是命紅六軍團大部隊于10月6日向石阡縣進發(fā)。但事情的發(fā)展很快就超出中央軍委以及紅六軍團領導的想像。
10月7日,紅六軍團到達石阡縣的甘溪,與敵方進行了一場遭遇戰(zhàn),吃了一個悶虧。紅六軍團被迫向西移動,在石阡、鎮(zhèn)遠、余慶、施秉、黃平一帶盤旋行動。
紅六軍團對貴州的地形、敵情和社會情況等都不夠熟悉,還陷入敵軍24個團的包圍中,部隊被截為四段,減員十分嚴重,每天都在懸崖峭壁的小路上攀行。
更過分的是,貴州當?shù)氐霓r民都被國民黨提前洗腦,認為紅軍都是“共匪”,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狂魔,并拒絕給紅軍提供任何幫助。
得不到補給,士兵們只能餓著肚子不斷前行。由于地勢復雜,戰(zhàn)斗經(jīng)驗更為豐富的紅18師轉到部隊前方開拓道路。
時間來到10月15日,作為先鋒的紅18師行軍至板橋附近,遇到湘軍堵截,紅六軍團又一次陷入前有湘軍、后有黔軍的腹背受敵的境地。
面對絕境,軍團領導蕭克提出,部隊要堅決向東進發(fā),突破湘桂黔三軍的圍追堵截,以爭取戰(zhàn)斗的主動權。
10月16日,紅六軍團領導之一王震帶隊開路,重新向甘溪地區(qū)遷移,蕭克與主力部隊隨后跟上,而最為擅長堅守的紅18師則留守在板橋為大部隊斷后,完成斷后任務后再跟上主力部隊。
在兩個月的戰(zhàn)斗中,紅18師一直承擔著最為艱巨的任務。他們在后有追兵時斷后,在前路不明時探路。
到如今,紅18師已經(jīng)只剩紅52團800余人。士兵們精神高度緊張休息不好,甚至已經(jīng)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紅52團的戰(zhàn)士們面對強敵一點不虛,一槍一個國民黨,愣是將桂黔兩軍派出的部隊拖住,給主力部隊遷移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等到紅52團在朱家壩一帶完成斷后任務,正要向南追趕大部隊時,龍云和田海清卻發(fā)現(xiàn)敵人緊隨其后,愣是追著紅52團跑,怎么甩也甩不掉。
為了不讓主力部隊暴露行蹤,龍云和田海清決定不再追趕主力部隊,而是帶著剩余士兵們誘敵以西,走大路從十二山梁子一路來到川巖壩,再向北走到石阡縣的困牛山下。
可紅52團身后有桂軍追兵,還有聞聲趕到的石阡縣當?shù)孛癖鴪F。前方困牛山則有黔軍堵著,紅52團可謂四面楚歌,孤立無援。
絕境之下,為了不讓整個團都全軍覆沒,團長田海清當即提出兵分兩路,師長龍云帶兩百人撤出戰(zhàn)斗,他則帶領兩百人于困牛山拖住敵人。
田海清帶著剩余200名部下拖延時間,卻不敵敵軍人數(shù),逐漸被逼到困牛山頂部。即使這樣,這些久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士們仍打得國民黨士兵頭皮發(fā)麻,不敢向前。
國民黨的將領一看紅52團以死相拼的架勢,覺得十分棘手,心念一轉,決定利用紅軍紀律良好這一點逼迫這些人投降。
國民黨部隊很快抓來一些住在困牛山附近的百姓,讓他們站在士兵前方充當人形盾牌向前推進,縮短和紅52團間的距離。
另一邊的紅52團的紅軍們看到這些穿著布衣的百姓們則猶豫起來。心有猶豫則端槍不穩(wěn),不少士兵朝天打了很多槍。
混在百姓中的國民黨趁著紅軍猶豫的間隙,大喊一聲讓百姓撲倒在地,而后開槍打擊紅軍,這一下讓紅52團損失慘重,剩余100多人被逼到懸崖邊。
前面是怎么都不能傷害的百姓,后邊則是萬丈深淵,只聽這些20出頭的年輕士兵中有人大喊一聲:“跳!”
其實,也不是所有跳崖的小戰(zhàn)士們都犧牲了。陳世榮身量小,再加上餓了好多天,跳崖時沒辦法跳的很遠,于是被懸崖上的樹枝藤蔓救了一命。
在國民黨離開戰(zhàn)場后,感慨紅軍是好人的百姓們自發(fā)上山為紅軍收拾尸體,意外發(fā)現(xiàn)掛在懸崖上的陳世榮,就將他救了起來。
被救的他十分感念老鄉(xiāng)的照顧,又失去了戰(zhàn)斗能力,就沒有想要歸隊,而是改名為陳世榮,留在當?shù)貫槔相l(xiāng)養(yǎng)老送終。
另一邊,龍云師長帶著200名士兵撤離困牛山。他們順著營盤腦的小路下到溝底,再爬上對面的蒙人彎,翻過老君山,終于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戰(zhàn)爭年代,成為戰(zhàn)俘是比戰(zhàn)死更為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國民黨想靠著這些俘虜獲取紅軍行軍路線,作為領導的龍云就成為刑訊逼供的對象。
一師之長,那知道的消息就多了去。國民黨對龍云瞬間重視起來,威逼利誘統(tǒng)統(tǒng)用了一遍,但龍云不為金錢誘惑,也不怕刑訊逼供。
在戰(zhàn)爭年代,通信情況并不好,再加上困牛山一帶地處偏僻,很少有人踏足,紅52團士兵們的動向就沒有傳出去。
建國后我國研究黨史、軍史的專家們當然也注意到紅52團離奇失蹤的事情,也在貴州境內走訪調查,但石阡縣目睹此戰(zhàn)役的村民們想起那慘烈的一幕都感到痛徹心扉,始終不愿多言,使得調查毫無進展。
直到2001年,石阡縣黨史研究的負責人來到困牛山,看到懸崖上奇怪的被燒黑的痕跡,于是找到當?shù)卮迕裨儐柷闆r。
負責人在走訪中得知,老鄉(xiāng)們每年會上山祭拜犧牲在這里的紅軍,這才將塵封67年之久的紅52團的往事揭開。
紅52團用他們的舉動感動了石阡縣的人民,讓他們知曉了紅軍、共產黨的優(yōu)秀品質。他們的事跡在當?shù)貜V為傳播。
他們永遠的葬身于這困牛山之中,但他們的精神卻以另一種方式在困牛山廣為傳播,滋養(yǎng)著石阡縣周圍的土地。
而從小聽這些故事長大的石阡縣的孩子們,在長大后從軍的從軍,入黨的入黨,變成了有利于社會的人才。
這大概就是紅軍事跡理應傳遞下去的原因:為中華民族犧牲的戰(zhàn)士們理應被人民銘記,而他們高尚的靈魂與品格將影響接下來的每一代人。
參考資料:長征慘烈的困牛山戰(zhàn)斗:百余紅軍戰(zhàn)士集體跳崖[OL].環(huán)球網(wǎng),2017-04-14困牛山:百余紅軍英勇跳崖氣壯山河[OL].銅仁市政府,2020-10-30蕭克.開路先鋒 紅6軍團的先遣西征[J].軍事歷史,2006(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