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博峪鎮(zhèn)的傳說里,善良的人去世后,會化作圣潔的達瑪花,盛開在藏鄉(xiāng)的高山上,守護著這片熱土。
而今在舟曲縣江盤鄉(xiāng)河南村的山坡上,長眠著一位叫張小娟的姑娘。她曾是眾人矚目的高考狀元,在汶川地震后放棄北京的工作毅然返鄉(xiāng);她曾在泥石流廢墟上向黨旗莊嚴宣誓,只為能到災區(qū)最需要的地方;她曾走遍全縣208個村,遍訪3萬多名貧困群眾,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熱情注入脫貧攻堅。她把生命獻給了家鄉(xiāng),她的事跡也留在了父老鄉(xiāng)親的心里。
2008年6月,舟曲縣高考狀元張小娟從北京辭職回鄉(xiāng)的消息讓舟曲小小地沸騰了一番。畢竟,自舟曲一中1956年建校以來,所培養(yǎng)的文科狀元大多在北京、上海、蘭州就業(yè),回到舟曲工作的,只有兩人。
張小娟是2003年的舟曲縣文科狀元。那一年,她的父親張生財在幾千雙眼睛的注視下登上舟曲一中的獎臺,領回縣上獎勵的2000元獎金。
也是那一年,借著送女兒的機會,張生財第一次親眼看見北京城,他說:“娟娟兒,好好學習,以后爭取留在這里!
帶著父親的祝福,張小娟在中央民族大學度過了四年讀書時光。她是團支部的宣傳委員。也因為她的“宣傳”,同學們知道了純凈的甘南、美麗的舟曲。
快畢業(yè)的時候,同窗張新宇問她,以后最想做什么。她說,想一直坐在國圖那棵銀杏樹下看書,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音,等著太陽慢慢轉過來照在南邊那一排窗戶上。
畢業(yè)后,張小娟入職一家五星級酒店,以高級管理人才身份落戶海淀。如果一直留在北京,她將是衣著體面、妝容精致的HR,穿梭在央視旁邊的辦公大樓里,融入都市熙來攘往的人群中。
轉折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重創(chuàng)舟曲。在京工作的張小娟時刻關注著家鄉(xiāng)災情,連夢里都是舟曲。她打電話問姐姐張小慧:“我是不是很自私?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過好了……如果現在回來,我能做些什么?”
2003年北上求學,臨行前鄉(xiāng)親們在她的行囊里塞滿了核桃、蜂蜜,還有五十、一百的現金表達心意。行囊最里面放著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國家西部開發(fā)助學工程獎學金”。她說:“我以后有本事了,會回報的……”
大二暑假,她和師兄師姐去甘肅省會寧縣支教。支教的地方沒有水電,甚至無法洗臉洗澡,可她只感嘆時光短暫,能為孩子們做的事太少。
支教結束后,她時常會收到學生的信。有一個孩子寫道:“我是不會飛的大雁,如果說我是會飛的大雁,我一定帶著健健來看小娟小姨。”
1985年,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xiāng)城馬村。舟曲,是藏語“白龍江”之意,位于甘南州東南部,青藏高原東部和秦嶺西部的山脈在此相交,白龍江自西北向東南咆哮而過。這里重巒迭嶂,溝壑縱橫,坡陡水急,自然災害頻發(fā)。
在張小娟的筆下,城馬村是寂寞的,寂寞是因為沒有年輕人。在大學時代的文章《寂寞城馬》中,她這樣寫道:“年輕一代”的人數占全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他們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蕩、寂寞。夏天的時候,走在城馬的道路上,只見樹木茂盛,不見人影,不聞人聲,竟有種陰森之氣。依照老人們的話說,他們見足了世面,可是,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fā)展……
想辦法發(fā)掘一切資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勞動力的必要路徑。
她看到家鄉(xiāng)發(fā)展有困難,但也有希望:“城馬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前途,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樹在這里長得不錯,城馬不缺水,適宜各類果樹生長,尤其是核桃。只是這些東西需要人去經營去管理,需要耐心地等待它們成長。”
張小慧還記得,中學時代,妹妹讀完《青春之歌》就去剪了林道靜的發(fā)型。那時的她不知道,很久以后,她將作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在甘南州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把人生奮斗匯入時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貢獻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應該成為我們超越小我的最大夢想。我很驕傲,我來自脫貧攻堅最前線,于我而言,實現我青春夢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這不平凡的工作……”
2010年8月7日晚11時許,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qū)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xù)40多分鐘,引發(fā)三眼峪、羅家峪等4條溝系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的泥石流所過之處,皆被夷為平地。當時的舟曲一半陷入淤泥,一半淹在水中。
驚魂之夜,張生財帶著兒子張建平和侄兒趙彥平,在家門口的城江大橋邊用繩索、木板救上來13名同胞。次日一早,在立節(jié)鎮(zhèn)駐村的張小娟聞訊趕來,即刻投入搶險救災。
交通中斷,救援力量緊缺,當地的“黨員突擊隊”承擔了最為危急險重的工作。當時,只有戴著“黨員突擊隊”的袖標,才能在災區(qū)的不同區(qū)域間自由走動。為了發(fā)揮更大的力量,到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去,張小娟立即遞交入黨申請書。廢墟之上,她莊嚴宣誓,從此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肩膀尚稚嫩的她,跟著黨旗,和父老鄉(xiāng)親一起搶險救災、重建家園。
連續(xù)十余日,張小娟忙著物資發(fā)放、災情統(tǒng)計、防疫消毒等工作。有一次,她給姐姐打電話,說白天一不留神摔倒了,抬頭一看,旁邊竟是裹著泥水的尸體……二十多歲的姑娘心頭一驚,鎮(zhèn)定后又馬上爬起來繼續(xù)工作。
立節(jié)鎮(zhèn)黨委在張小娟的火線入黨材料中這樣評價:“她始終沖在抗災救援的最前線,積極進行一線救援和物資運輸工作,已具備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覺悟和品質!
母親知道后有些憂慮:“這小伙子家里房子被泥石流沖走了,兩個老人70多歲,這個條件你會很辛苦啊……”張小娟卻說,困難是暫時的,人好最重要,以后的日子會好的。
從立節(jié)鎮(zhèn)駐村干部,到曲瓦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曲瓦鄉(xiāng)紀委書記,再到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這條蜿蜒崎嶇的扶貧路,張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跡遍布舟曲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208個行政村。
2012年,張小娟出任曲瓦鄉(xiāng)副鄉(xiāng)長,同時也是宵藏村的包村領導。好友李紅燕記得,那年夏天,暴雨沖毀了宵藏村的道路。張小娟不放心災情,堅持和同事一起步行下鄉(xiāng),盡管她已懷孕七八個月,腿腳浮腫,走路不便。看同事不忍心,她笑著說:“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堅強!
“她帶領大家把枯燥乏味的鄉(xiāng)鎮(zhèn)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敝矍h自然資源局干部毛文娟回憶說。張小娟深知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在逐漸提高。在《寂寞城馬》一文中,她曾提及,春節(jié)期間舉辦的幾場籃球賽,是一年中唯一的公共娛樂活動。任副鄉(xiāng)長期間,她精心策劃了“魅力曲瓦·和諧城馬”“美麗曲瓦·最美頭溝壩”等民俗文化活動。照片定格了她和鄉(xiāng)親們的笑臉。城馬終于如她所愿,“喧騰”了起來。
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對張小娟印象深刻!霸2015年全州扶貧開發(fā)現場觀摩會上,作為現場解說員,小娟思維敏捷、語言精練,對各種工作如數家珍,始終充滿著活力和激情!
憑著過硬的政治素質和突出的工作能力,2016年1月,張小娟被任命為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負責建檔立卡管理、國家扶貧子系統(tǒng)和全省大數據系統(tǒng)管理、扶貧資金管理等多項重點工作。
舟曲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fā)生率高,基礎條件薄弱,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面對重任,張小娟要求自己必須進村入戶,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必須學習政策,給前線傳輸更加準確的信息;必須清楚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給上級決策提供客觀真實的建議。
“身患乙肝但在年齡上算壯勞力的老鄉(xiāng),在家庭勞動力及家庭收入分析時,究竟是按喪失勞動力算,半勞力算,還是全勞力算?”村組干部有拿不準的問題,都喜歡向張小娟請教。而她也總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化,要看實際情況,如果是乙肝初期,跟正常人沒多大區(qū)別的話,就算壯勞力;不過由于要經常吃藥,那么就要從民政救濟、醫(yī)療保險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但也不能算作喪失勞動力或半勞力。”
憑著對各類貧困數據、扶貧政策的精準掌握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張小娟被譽為舟曲扶貧的“移動數據庫”和各鄉(xiāng)鎮(zhèn)、各部門24小時在線的“業(yè)務聯(lián)絡員”。
同事趙冬梅說:“每到一個村子,貧困人口有多少,貧困發(fā)生率多少,貧困人口收入主要靠什么,她都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每入一戶,家里有沒有學生,有沒有患大病的人口,患病人口有沒有報銷,每一個問題她都不會落下,幾乎一個月就記完一本筆記本!
立節(jié),尚云德,未脫,兜底,二類低保,合作社幫帶無,宏源公司入股;閆三德,2人,母親77歲,戶主45歲,文盲,2018年收入達標可脫貧……
“大家早上好,現在開始今天的‘扶貧政策天天講’語音播報,我是巴藏鎮(zhèn)扶貧干事魯海軍,應聽眾的要求,今天為大家講解危房改造方面的相關政策……”為了讓老百姓懂政策,張小娟策劃了語音播報,每天早晨6點由駐村干部轉發(fā)給農戶。有藏族老人看不懂漢字、聽不懂普通話,她就自制漫畫圖解,讓扶貧干部指著漫畫一一講給老人聽。
博峪鎮(zhèn)臥歐諾村成立了養(yǎng)蜂合作社。剛開始賣散裝蜂蜜時被其他商販冒充,信譽受損,蜂蜜銷售陷入瓶頸。張小娟給合作社帶頭人薛代花出主意——打造博峪紋黨蜂蜜自己的品牌。在她專業(yè)的指導和幫助下,紋黨蜂蜜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到2019年累計為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和農戶分紅400余萬元。
在愛人劉忠明的記憶里,小娟常說:“別人看到窮人都想幫一把,我專門做這事,更應該把工作干好!
連續(xù)3年考核優(yōu)秀,記公務員三等功一次。舟曲縣優(yōu)秀共產黨員、舟曲縣“最美扶貧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這些榮譽都是對她工作的肯定。
榮譽的背后,是櫥窗里被放棄的高跟鞋,是沾滿泥土的褲腿,是憔悴的容顏、早生的華發(fā)。她一邊自嘲是“鋼筋混凝土女漢子”,一邊在送給同事的生日蛋糕上寫著“向扶貧女漢子致敬”。
她話語鏗鏘:“無數個加班熬夜的日子,無數個撲在工作上的流金歲月,讓我不再是當年青春年少的模樣。但我引以為傲的,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各類扶貧數據,是爛熟于心的各種政策依據,是全縣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記錄,是如數家珍的村情戶情介紹,是來自各部門各鄉(xiāng)鎮(zhèn)對我業(yè)務的認可,是領導和同事對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我的青春,是無悔的青春!
2017年5月8日23:01!傲⒐(jié)水地(注:立節(jié)水地指立節(jié)鎮(zhèn)水地村),八年前是這里的駐村干部,當時村巷都還簡陋,房屋也是破舊。如今再來,已完全不是當時的樣貌。”
2018年7月19日20:32!皨寢,我爸爸那么兇,你為啥要跟他結婚……”“娃啊,你娘眼神不好。你一定要少看電視,保護好視力!
張小娟調侃自己的兒女是“留守兒童”。調侃背后是不能與外人道的心酸。有一個冬夜,女兒發(fā)燒住院,打了一夜點滴。直到第二天,下鄉(xiāng)回來的她才匆匆趕到病房。唇貼著女兒的額頭,她假裝輕松地笑著說:“已經退燒啦,寶貝真堅強!”不知這話是哄女兒,還是哄自己。在縣人民醫(yī)院做護士的親戚楊鵬回憶:“那次姐姐待了不到十分鐘,電話響了三四次,最終她很不好意思地對姐夫笑笑,提著文件包就走了。但是病房里的孩子、姐夫還有姐姐的婆婆似乎都習慣了,反倒幫著她說話……”
不過三十出頭的年紀,額前的頭發(fā)竟白了一片。沒時間染發(fā),只好悄悄把白發(fā)擰成細綹,藏在黑發(fā)下面。
母親見她勞累,半開玩笑地說:“要不跟著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給別人刷墻刮涂料吧!早上8點出門,晚上6點就能回家,不用那么勞心勞力,還掙得比你多。”她笑答:“哎呀,誰讓你把我培養(yǎng)得這么優(yōu)秀呢,我可不是光掙錢,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
2019年5月,舟曲縣成立脫貧攻堅“三大行動”辦公室。張小娟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白板上寫下工作安排——
國慶節(jié),張小娟抽空回了趟父母家,晚上六點多進門,八點多又趕去加班。這是她最后一次回父母家,最后一次吃團圓飯。
10月5日13:44,也許是在離開曲瓦鄉(xiāng)的路上,她發(fā)了最后一條朋友圈,圖片是一條蜿蜒在峭壁之上的盤山公路,她說:“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10月6日清晨7時許,像無數個尋常下鄉(xiāng)的日子一樣,她和丈夫道別,前往博峪鎮(zhèn)。當天結束工作已是夜晚,她住在了村里。
10月7日下午,張小娟一行來到曲告納鎮(zhèn),走訪結束時天色已晚。準備回去趕報告的她,連飯也顧不上吃,便搭乘了縣融媒體中心的采訪車……
當晚,劉忠明接到事故消息:張小娟乘坐車輛途經隴南市兩水鎮(zhèn)白龍江大橋時,不幸墜江……他在江邊找了一夜,等了一夜,回答他的,只有刺骨的江風。
在會寧支教的時候,張小娟給孩子們講《海的女兒》,講到結尾“人魚公主的靈魂升上了天堂”,孩子們神情肅穆,有的竟捂住了眼睛。
當時,整間教室安靜極了,只聽見她緩緩地說:“小公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愛,為了愛舍棄了甜美的嗓音甚至生命,老師覺得,她是快樂幸福的!
她愛舟曲零點零四分的天際,那里是月落、日出和雪山,她說天地有大美。她愛那走過無數遍的上班路,她說陰也好,晴也好,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深愛的家鄉(xiāng),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基層干部的所有辛苦,在看到父老鄉(xiāng)親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變得值得!
在34年短暫的人生中,張小娟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對脫貧攻堅的事業(yè)矢志不渝。她在黨旗的引領下奮力向前,見證了家鄉(xiāng)每一個蛻變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