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它們在飛行時會特意避開山峰,沿著谷地飛,就跟咱們修高速公路一樣,懂得尋找最佳路線,省時省力!”說起黑頸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興奮起來。
黑頸鶴以高原為家。每年10月下旬,黑頸鶴飛往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貴高原越冬,次年4月又飛回青藏高原的沼澤濕地中繁衍。
楊曉君是國內最懂黑頸鶴的人之一,他的工作生活終年圍著黑頸鶴轉。按照黑頸鶴繁殖和越冬的日常節(jié)奏,楊曉君和他的團隊每年的時間被分成兩大塊,年復一年,一晃就是20多年。
幾個問題一直壓在楊曉君心頭:環(huán)志手段確定的黑頸鶴三條遷徙路線是否準確?黑頸鶴究竟是怎么飛的?沿途在哪些地方停留,對環(huán)境適應如何?
2001年,楊曉君他們獨立利用衛(wèi)星追蹤技術在云南昭通大山包開展黑頸鶴追蹤研究,這在該領域屬于國內首次!
起初,由于技術不成熟,信號容易丟失!拔覀兙脱刂陬i鶴的飛行路線跑!黑頸鶴在天上飛,我們在地上找”。然而,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黑頸鶴一天能飛幾百公里,而且“休息”時間特別短,神出鬼沒的。
隨著技術進步,楊曉君他們不再擔心找不到天上的黑頸鶴了,F(xiàn)在,衛(wèi)星追蹤收集的黑頸鶴飛行數(shù)據(jù)越來越全面,不僅可以收集到飛行軌跡的經(jīng)緯度、飛行高度、飛行速度等數(shù)據(jù),甚至還能監(jiān)測到黑頸鶴飛行過程中的周圍環(huán)境溫度。
與黑頸鶴相伴多年,楊曉君他們揭示了黑頸鶴的行為、生物學特征和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策略。與研究成果相比,楊曉君更在意的是,在他們多年的保護、研究與呼吁下,黑頸鶴種群明顯增長,瀕危等級也從“易!苯禐椤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