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來源于民間,雖然字句簡短,卻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但俗語卻不像詩詞歌賦那樣韻律優(yōu)美和規(guī)整,也不像名言那樣有跡可循,多數(shù)是老一輩在日常生活中的總結(jié)和一些俗信,尤其一些重大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到來之時,俗語更是多之又多,畢竟這直接關(guān)系著農(nóng)時和人們的正常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除夕不滅三火,來年災少福多”這句俗語。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有著去往交替除舊布新的意思。除夕的說法由來已久,在我國戰(zhàn)國末年,就已有了除夕這種習俗節(jié)令。西晉周處撰寫的《風土記》則有明確記述,古人把臘月三十的晚上定為“除夕夜”。
據(jù)神話傳說,在上古時代,有一個叫“夕”的怪獸,它每年在最后的一天里出來傷人,危害人間。后來人們想出辦法以紅綢和燃燒得噼啪作響的竹子嚇退并消滅了“夕”這種怪獸。后來人們就把這天稱為“除夕,以此演習成俗。因此,人們也就有了喜迎新年,除夕除去不好的東西的說法。俗話說“除夕不滅三火,來年災少福多”,這是什么意思呢?三火指的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焰火爆竹在傳統(tǒng)習俗中就是由神話傳說除“夕”演變而來,在最初的時候,人們是以燃放竹子驅(qū)除了夜晚的怪獸。后來,發(fā)明了火藥,人們便以火藥制造出了炮杖焰火,以此替代了燃燒竹子的老方法。據(jù)說在古代某一年瘟疫流行期間,由于燃放煙花爆竹所冒出的滾滾濃煙,還真驅(qū)散了瘴氣,化解了疫病。
因此,人們用焰火鞭炮來迎接新年,辭舊迎新的傳統(tǒng)一直也得以流傳。焰火爆竹也因此在除夕到新年幾乎切夜不息,這不但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安康喜樂的祝福,同時也增加了節(jié)日氛圍。
燈火家家戶戶離不開,它照亮了黑暗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種安全感。老一輩認為,除夕是一年的結(jié)尾,這天晚上是喜迎新年到來之際,燈火不滅寓意著前途一片光明。人們常說“一年分兩歲,五更分兩年”,畢竟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因此,除夕這天人們張燈結(jié)彩,家家戶戶掛起紅燈籠,整夜不息,人們期待著新年的到來,圍坐一起吃著年夜飯,飲著美酒甘露,帶著美好的祝愿,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夠家庭幸福,富貴安康。
”香火”其實不僅僅指火,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祭祖時點燃的香燭紙錢的香火,其意義就是表達對先人的感恩和尊重以及對“神靈”敬仰的俗信,祈求得到先人和神靈的佑護,來年能夠五谷豐登家庭平安。另一種就是是指家族血脈傳承,延續(xù)香火,意味著家里人丁不斷。
除夕是一夜連兩歲之際,是新舊交替的關(guān)鍵,因此香火是不能滅的,香火不息寓意著人們時刻向先人和神靈祈愿,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向往和對幸福安寧、無災無禍的美好祝愿!
“除夕不滅三火,來年災少福多”這句俗語雖然看似也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在里面,但也包含了很多好的寓意,畢竟自古到今向往美好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夠活得健健康康,過的和和美美。不知您對于這句俗語是怎么認為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