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就診人數也明顯減少。但在前來就診的患者中,新冠陽性比例相對有所增加!4月23日,北京佑安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醫(yī)師李侗曾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近日,多地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曬出陽性抗原,稱自己“二陽”了。一位坐標為重慶的網友寫道:“我老公確定二陽了,去醫(yī)院做了核酸已彈窗。癥狀比第一次輕:拉肚子、咳嗽,我可能被他傳染了,我是首陽”。
4月22日,中疾控公布了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況,4月20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率是1.7%。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查詢發(fā)現,四月以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率一直維持在1%以上,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此前一個月,這一數據一直維持在1%以下,在4月6日超過1%,重新回歸2月水平。
“隨著人體抗體水平的衰退,疫情數據出現波動是非常正常的。”李侗曾表示,一些網友曬出“二陽”,可能是體內抗體水平減弱了,同時接觸到了存在新冠病毒的環(huán)境。從整體來看,這種波動尚且在正常范圍之內,大規(guī)模暴發(fā)的可能性不大,不過不排除在局部地區(qū)出現小范圍感染。
4月20日,國家傳染病醫(y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感染免疫高峰論壇(2023年度)上表示,如果新冠病毒發(fā)生變異,6個月后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一般規(guī)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變異有效突破了人體為對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會形成感染高峰。
張文宏表示,應對新冠二次感染,需關注脆弱人群,不斷地監(jiān)測、預警,做好藥物儲備,對任何變異株的到來做出快速反應。建議脆弱人群在6個月以后(再次接種疫苗),二價苗和一價苗都可以。
李侗曾表示,二次感染的癥狀因人而異,通常與病毒的毒力、人體自身免疫力、有無基礎疾病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第二次會比第一次癥狀減輕。
4月22日中疾控公布的數據顯示,對比4月15日的數據,4月14日至4月20日,新發(fā)現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275例,新監(jiān)測到12種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監(jiān)測到42例XBB.1.16。
“XBB.1.16傳染性有所增強,但是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是否會增加結膜炎的發(fā)生率還需要繼續(xù)觀察。”李侗曾表示。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王華教授在4月18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只是XBB.1.16,之前XBB系列變異株與眼部病變的關聯性都會比其他的變異株更大,但對于結膜炎來說,一般的患者在一周左右就能痊愈,無需太過擔憂。
在李侗曾看來,五一出行可能增加新冠感染風險,但是主要是最近半年沒有陽過的人群,如果是半年內感染過并且接種過疫苗的人群,五一前后再感染的風險很小。不過,李侗曾也提醒,還沒有感染過的朋友出行應做好個人防護。
4月1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專家孫承業(yè)在接受央視新聞1+1采訪時表示,“是否佩戴口罩需從風險程度、當地規(guī)定以及個人健康狀況等方面進行考慮。假期期間,公交車輛上可能比較擁擠,來自各地的游客聚集到景區(qū),這時就有較大風險,建議過敏體質和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戴上口罩更安全”。
李侗曾認為,藥物儲備主要是醫(yī)療機構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家庭層面,備上一些常用的解熱鎮(zhèn)痛、祛痰鎮(zhèn)咳藥、感冒類藥物即可。
張文宏則從宏觀層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一個很重要的舉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時內及早治療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測抗體或抗原,給予相應的藥物。
4月1日,鐘南山院士在2023年海峽兩岸醫(yī)藥衛(wèi)生交流協(xié)會呼吸病學專委會學術年會上也強調稱,預防新冠再感染,疫苗是關鍵,面對可能到來的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疫苗接種可以“保持人群對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4月18日,北京市豐臺區(qū)方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科長陳穎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的接種政策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需要在感染3個月后,再接種一劑次的新冠疫苗,強化身體免疫系統(tǒng)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
張文宏表示,流感每年都會出現很多亞型,會基因重組,變異株更多,波動性更大;而新冠病毒的亞型是取代式的,后一種取代前一種,不會基因重組。如果不發(fā)生特殊情況,它會越來越像已有的冠狀病毒,一直會存在,但存在感沒那么強。最終是否會流感化,還取決于它后期變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