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殖民地國家,首先浮現(xiàn)的觀感就是多災多難、貧困落后。即使獲得獨立之后,也深受昔日“殖民遺毒”所拖累,步履維艱。
凡事皆有例外,美國就是個例外,不僅摘掉了“落后挨打”的帽子,發(fā)展至今還榮登“世界老大”的寶座。內(nèi)中有何玄機,讓美國做到了“從貧民到首富”?
如此巨大體量的國家,達成如此巨大的跨越,原因自然不是一兩條。只能沿其歷史發(fā)展脈絡,來一探究竟。
美國起點真心不高,原本只是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英殖民地。和當時世界上眾多難兄難弟們一樣,美國也曾被狠狠地欺負過。
美國早期的移民也并不出彩,包括囚犯、境況不佳者、被迫害的清教徒等。總之生活優(yōu)渥、心情舒暢的人士,根本不會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塊蠻荒的土地。
1620年五月花號帆船的到來,被認為是奠定了美國的根基。船上共有102名乘客,但在當時婦女地位較低,由41名成年男子參與“如何管理未來新世界”的討論。為了到達新家以后,每個人都能受到約束,他們簽訂了一份《五月花號公約》。
公約很簡單,但意義重大,因為該約自此確定了“契約理念”。契約類似合同又高于合同,約束每一個人遵信守諾。即使法律,也不過是一份經(jīng)過眾人同意的契約。有了契約,社會便建立了規(guī)則和秩序。
社會每個個體都認可這個團體,建立契約。國家由眾多個體組成,這個被認可的團體則形成了合法政府。
由于被當作區(qū)別于英國人的“二等公民”對待,長期遭受壓迫。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聯(lián)合起來,搞掉了英國。他們的反抗理由,都被杰斐遜寫進了1776年的《獨立宣言》,除了一大堆痛斥英帝國暴政的言辭,最核心的精神很簡短:
宣言明確賦予了民眾的權力,以及表達人民公意是美國最高國家權力。宣示了美國是大多數(shù)人的美國,而非少部分人的工具。
買下了法國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的佛羅里達、沙俄的阿拉斯加,同印第安人爭奪生存空間,向南吞并大片墨西哥土地,到1898年通過美西戰(zhàn)爭得到夏威夷為止,美國完成領土擴張,同時也從被掠奪者轉(zhuǎn)變成為掠奪者。
起點不佳的美國無疑也是幸運的,由于移民多來自當時最發(fā)達區(qū)域——歐洲,始終保持了與世界同步。改變國運的工業(yè)革命趕上了,四處掠奪的浪潮趕上了。
1914年到1918年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讓其主要對手英法疲憊不堪、沙俄垮了、德國崩了……
反而美國因遠離是非之地,得以獨善其身。因自家貨船被德國潛艇擊沉,方才在1917年“被迫”參戰(zhàn),只過了一年戰(zhàn)爭就告結束。自身沒什么損失的美國,和元氣大傷的盟友們一起分享了戰(zhàn)勝國的勝利果實。
別國打得要死要活,美國躲在旁邊做生意發(fā)大財,此消彼長間,國力已隱隱躍居首位。這是運氣還是基于其精準的判斷?都有,后者居多。美國完善合理的制度架構,使其能夠做出有利于已的準確判斷。
立法制定了國家行為框架,司法按此框架維持國家秩序,行政對國家進行日常管理,各司其責又相互約束。這避免了某一方力量沖破權力的籠子,也保證了重大戰(zhàn)略都遵循有益于國家的軌道。
建立社會保障,降低系統(tǒng)風險;制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立法,緩解勞資矛盾;對不同收入階層,采取階梯稅率取長補短。
制度上存在的短板,被糾正或完善,美國變得更加“抗造”。而這些改變,又都以立法方式確定下來,得以保持和延續(xù)。
戰(zhàn)后的歐洲已成廢墟,各國破敗的經(jīng)濟使紅色浪潮有了肥沃的土壤。面對前蘇的步步緊逼,美國決定對歐洲大舉“輸血”。
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前后輸入歐洲130億美元(合2006年1300億),而且90%是以贈予形式,10%是以貸款形式。
一、重建歐洲經(jīng)濟秩序,塑造一個繁榮穩(wěn)定的歐洲于美有利。不僅扶植貿(mào)易伙伴,也使歐洲各國成為美國盟友。
世界上總有一些不聽話的,敢于觸犯美國利益。如何懲治這些國家?經(jīng)濟大棒和武力討伐的組合,成了屢試不爽的利器。
一面燒掉數(shù)以億計的美元,作為維持秩序的開支,一邊又從親手所構建的國際秩序中撈取大把好處。究竟是開支多還是好處多?這顯然是一筆糊涂賬,但美國近年赤字高居不下是事實。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美國也很難啊!
大概也是指的上述情況吧。一旦收支出現(xiàn)巨大落差無法彌補,其苦心經(jīng)營的國際秩序就有崩塌的危險。此中難處,美國也有深切體會。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國呢?世事無常興衰難測,已長紅百年的美國,想必也想高歌一曲“敢問路在何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