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這一年正是清軍入關整整二十周年的時刻。南明的永歷帝早已在吳三桂的手下喪命,但南明依舊存在一支抗清的武裝力量。然而,這支力量并非正統(tǒng)明軍,因為在清軍入關后,原本的正統(tǒng)明軍大多投降了清朝,成為了清軍的一部分。實際上,這支武裝的前身,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所改編的。
可以說,南明在最后時刻堅持抗清的武裝,其實就是李自成的舊部。盡管鄭經(jīng)的軍隊直到多年后才被清軍徹底消滅,鄭家父子建立的明鄭政權時期,歷史學家更傾向于稱之為明鄭時期,而非南明時期。
這支南明的最后抗清武裝,最終在茅麓山一役中被消滅。茅麓山戰(zhàn)役,成為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標志性戰(zhàn)斗。
這一年是清軍入關的第二年,但在中原大地上,局勢卻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李自成突然失蹤,關于他失蹤的原因,有種種說法,有人認為他被人暗殺。而在李自成消失不久后,清軍接連處決了南明弘光帝和大西皇帝張獻忠,這一系列事件標志著南明、大順和大西三股力量的重創(chuàng)。三方勢力決定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清朝的統(tǒng)治。從那時起,南明抗清的主力,逐漸轉變?yōu)樵?jīng)被明朝視為流寇的農民軍。
有了大順軍和大西軍的助力,南明朝廷一度出現(xiàn)了復興的希望,甚至給了清軍一些沉重的打擊。比如,大西軍中的李定國,在戰(zhàn)斗中擊殺了清軍的名將,因而被后人譽為“兩蹶名王”。不過,盡管曾有過一些軍事上的優(yōu)勢,由于種種不利因素,南明朝廷未能借此翻盤,最終還是在清軍的壓制下滅亡。
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山地,仍然存在著大順軍的余部。隨著南明永歷朝廷的滅亡,這些大順軍余部成為了清朝的主要打擊對象。失去了其他抗清勢力的制約,清朝的攻勢愈發(fā)猛烈,許多堅持抗清的老將,如郝?lián)u旗等人,最終都死于清軍的屠戮。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許多曾經(jīng)的抗清將領開始動搖,他們或與清朝進行談判,或投降清軍。然而,到了康熙三年,四川湖北交界的抗清力量中,僅剩下李來亨的孤軍。李來亨帶領他的部隊,繼續(xù)在湖北茅麓山一帶與清軍作斗爭。
當清軍的將領抵達茅麓山時,他們已經(jīng)認為,整個大陸幾乎已經(jīng)被清軍控制,剩下的抗清勢力不過是一個山區(qū),勝利在望,因此他們對茅麓山的抵抗并不在意。然而,隨著戰(zhàn)斗的展開,清軍才意識到自己低估了敵人。茅麓山的抗清部隊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給清軍造成了沉重損失。經(jīng)過幾輪的進攻,清軍始終未能占到便宜。
于是,清軍開始采取更加陰險的手段——封鎖茅麓山周圍的交通,切斷物資供應,試圖通過斷糧的方式迫使李來亨的部隊投降。這一策略雖然見效緩慢,但卻異常殘忍。幾個月后,李來亨的部隊因為糧草匱乏,情況愈發(fā)危急。深知不能坐以待斃的李來亨,決定帶領部隊突圍。
然而,清軍早已做好了準備,設置了防線,并居高臨下,進行精準的狙擊。李來亨的部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圍變得異常困難,最終,面對無情的清軍攻勢,李來亨的部隊幾乎難以抵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