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類演化歷程中,原始社會的環(huán)境堪稱惡劣至極。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脆弱的人類嬰兒竟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這到底是為什么?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嬰兒的脆弱實則是一種無奈之舉。
瑞士生物學研究表明,按照生物學規(guī)律,人類祖先原本要懷孕 21 個月才足月,但在物種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被迫選擇了 10 月懷胎就分娩。
遠古智人時代,嬰兒腦容量多達 1350 毫升,而現(xiàn)代人類嬰兒只有 400 毫升左右。隨著人類從四肢爬行進化到直立行走,為了保持平衡,盆骨逐漸縮小,這就導致產(chǎn)道變窄。
而大腦發(fā)育又使得頭圍不斷增大,如果等到 21 個月足月分娩,嬰兒頭部很容易卡在產(chǎn)道里,在醫(yī)學尚未誕生的原始社會,這無疑會導致極高的母子死亡率。
因此,人類祖先不得不讓嬰兒提前出生,以降低分娩風險,這也使得人類嬰兒在出生時骨骼和腦容量都發(fā)育不成熟,異常脆弱。
盡管人類嬰兒如此脆弱,但原始社會的人類群體有著獨特的生存策略來保障嬰兒的存活。
首先,集體生活和協(xié)作至關重要。在原始社會,人類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漁獵為生,生產(chǎn)力極度低下,這就迫使他們必須依靠集體勞動、群居生活來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
在這樣的群體中,照顧嬰兒并非僅僅是母親的責任,而是整個群體共同的任務。當外出采集或狩獵時,會有專人留下來照顧嬰兒,大家分工協(xié)作,提高了嬰兒生存的幾率。
而且,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分享食物,即使母親暫時無法獲取足夠的食物,嬰兒也能從其他成員那里得到喂養(yǎng),不至于餓死。
直立行走這一關鍵的進化特征,也為人類嬰兒的生存提供了諸多便利。
直立行走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在面對野獸來襲時,父母可以用雙手安撫、轉(zhuǎn)移 “幼崽”,抱著嬰兒以更快的速度逃離危險。同時,直立行走使得人類不用抬頭也能目視前方,擁有更高的視野范圍,便于偵查敵情、分析最優(yōu)逃跑路線。
相比之下,四肢行走的動物在照顧幼崽時,既要騰出手來,又要靠頸椎與肌肉抬頭觀察,這會大大降低其速度與應對危險的能力。此外,人類的雙手與高智力的組合,讓他們能夠制造并利用武器,擴大了物種的攻擊與防御能力,從而為家人與幼崽提供更好的保護。
人類嬰兒自身也在演化過程中發(fā)展出了一些有利于生存的本能。比如嬰兒具有強烈的哭聲反射,當感到饑餓、寒冷或不適時,他們會大聲啼哭,以此吸引成年人的注意,促使成年人前來照顧自己。而且,嬰兒在早期對母親的氣味和聲音有著特殊的敏感性,這種本能有助于他們與母親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愛和保護。
另外,原始社會的環(huán)境雖然惡劣,但也為人類嬰兒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在森林環(huán)境中,樹木可以為人類提供遮蔽場所,人類可以在樹上搭建簡易的住所,讓嬰兒免受地面上野獸的直接威脅。而且森林中豐富的果實、嫩葉等植物資源,也為哺乳期的母親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保障了嬰兒的乳汁供應。
隨著人類逐漸適應草原生活,草原上廣闊的視野有利于人類及時發(fā)現(xiàn)遠處的危險,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原始社會,嬰兒的生存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死亡率非常高。
據(jù)估算,原始社會人口死亡率約為 50‰,甚至更高,其中極高的嬰兒死亡率是導致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惡劣的生活條件、食物無保障、疾病以及野獸的威脅等,都時刻威脅著嬰兒的生命。
但即便如此,人類憑借著群體協(xié)作、獨特的進化優(yōu)勢以及對環(huán)境的適應,成功地讓嬰兒在原始社會的惡劣環(huán)境中生存了下來,并不斷繁衍發(fā)展,逐步走向文明。
https://ximaowangluo.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