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糾紛,不管是輿論糾紛,還是經濟糾紛、責任糾紛,溝通無法解決問題時,大家已經習慣了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面對爭議,告或是不告?
面對輿論糾紛,中環(huán)拿起了法律武器。昨日,TestPV報道,,源于雪球用戶“加息首季”發(fā)布的《中環(huán)股份天價接盤巨虧美企,國有資產面臨重大風險》一文。
縱觀事件起末,“加息首季”稱中環(huán)股份此舉可能會導致國有資產面臨流失風險,并從目標公司估值、當前IBC電池技術瓶頸、中環(huán)股份負債水平和盈利能力等多個方面,對此次跨國投資交易的合理性進行質疑。而中環(huán)則認為“加息首季”發(fā)布并不斷轉載《中環(huán)股份天價接盤巨虧美企,國有資產面臨重大風險》等謠言帖,臆測、杜撰、編造吸引眼球的標題及內容,發(fā)布大量不實杜撰信息,抹黑中環(huán)股份和天津國資委形象。
如果“加息首季”的文章確實如中環(huán)股份所描述的那樣“杜撰、編造內容,發(fā)布大量不是信息”,那么溝通無效后,法律武器就是保障自身權益的最好工具。
如果“加息首季”文中有質疑、情緒化的語言及表述,或是有中環(huán)股份所認為的“臆測、抹黑”,那這部分就是道德問題,上不了法庭。面對質疑,另一方可以積極回應質疑,消除質疑,但通常法律不是用來消滅質疑的。
經濟糾紛,有時候牽涉到技術問題。最近,有媒體翻出了數(shù)月前山東某電站投資商狀告一組件廠的法律糾紛。起訴方稱其電站項目于2017年、2018年三份合同采購光伏的組件已于2018年8月并網。自2019年上半年起,起訴方認為該項目業(yè)主提出光伏組件存在隱裂質量問題,此缺陷為不能容忍重大缺陷,為維護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
作為一家光伏行業(yè)技術媒體,TestPV認為,組件的隱裂通常發(fā)生在出廠前制造過程、出廠后運輸過程,到場后卸貨及安裝過程,運營中的運維過程。
如果項目業(yè)主認為所購組件可能存在隱裂問題,那么最好的措施是在出廠前進行驗貨,或是在卸貨前進行驗貨,以便確認所接收的組件是否有隱裂質量問題。之后還可以選擇在并網前進行驗收,以確認安裝過程是否造成隱裂。當電站運營半年多后再提出組件的隱裂問題,這時候誰都知道,責任已經扯不清了。
而且,不僅告或不告是個技術問題,如果此時有旁觀者或是行業(yè)媒體就訴訟本身來指責當事雙方的任何一方有誠信問題,特別是在還未完全習慣告或被告、更多同情原告/忽略被告的中國,如果僅通過訴訟本身來指責被告有誠信問題,那就既是“技術問題”,又是“道德問題”了。
如今,除了官媒,更多的有自媒。作為官媒,一般認為他們需要積極地說正面的真話,作為自媒,一般認為他們敢于大膽地說負面的質疑。正是有了正面的真話和負面的質疑,這個社會才有價值導向,才有輿論監(jiān)督。
TestPV和眾多行業(yè)自媒體一樣,過去數(shù)年中除了積極地宣傳光伏行業(yè)的正面信息,也發(fā)布了百余篇針對行業(yè)亂象的分析、批評、甚至批判曝光。然而,有些不喜歡被質疑的,面對輿論監(jiān)督,往往喜歡選擇收買、擺平,甚至用律師函、維權聲明來嚇人。
無論是行業(yè)媒體,還是企業(yè),在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家要負社會責任的團體。作為行業(yè)媒體,要說事實,講真話,敢于批評,敢于揭露亂象,維護行業(yè)的輿論風氣,不能臆造,不能無根據地指責。作為一家企業(yè),當面對媒體或社會輿論的質疑時,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質疑,哪些是假設,哪些是忠告,哪些是提醒,哪些是批評。不要把質疑當成謠言,把批評當是杜撰事實,把文學表述當對立謾罵。